何謂自閉症

         自閉症是一種兼具語言溝通障礙人際社會關係障礙環境障礙的一種廣泛性發展障礙。通常在出生後三十個月左右有症狀出現,是一種屬於能夠早期發現,早期診斷的障礙類型。導致此種障礙的主要原因係中樞神經系統障礙所引起,出現率約為人口的萬分之五、六左右,男生出現率顯著高於女生,比率約為五:一、自閉症此依名詞最早出現於一九四三年,係由美國著名的精神醫學家堪納(Kanner)所提出,研究歷史迄今近五十年,在國內亦近二十年,民國七十九年殘障福利法修訂,余對象中增列自閉症,民國八十年第二次全國特殊兒童普查中,亦將自閉症列入。顯示自閉症之福利與教育問題已於國內受到廣泛且普遍的重視。


特徵與行為表現

         自閉症的外顯行為,相當多變而複雜,僅就主要特徵與行為表現概述於後:

(一)人際、社會關係方面

         自閉症的人際關係障礙,包括不理人、不看人,我行我素,不了解社會規範,不容易主動和人產生互動、缺乏參與合作性團體活動的能力、缺乏有效與人交談及體貼、同理心等情緒表現。

(二)語言、溝通方面

        自閉症中約有三分之一無口語表達能力。有口語表達能力者,也常有你、我、他等代名詞混用、語法錯誤、語言發展遲緩、缺乏自發性語言、代名詞、抽象語言使用困難等問題存在。在聲音聲調方面,較常人平板、無變化、缺乏情緒的融入,部分自閉症在會話時常有焦點不易契合,談話無法接續等情形發生。另外,肢體語言(包括手勢、面部表情、身體動作)的理解與表達,對自閉症而言也相當困難。

(三)行為與環境適應方面

         自閉症在接受周圍的刺激時,往往因其特殊的選擇性,因此對某些刺激可能視而不賭、聽而不聞不加以反應,也有可能對於某些刺激有過度反應或是執著的現象。由於這種對刺激的接受與反應的異常,導致他們懼怕改變,甚或拒絕改變,而經常希望將熟悉的事物保持在相同不變的狀態下:如出門走固定的路線、坐固定的位置、表現反覆固定的行為、玩固定的玩法;說一成不變的話。。等等都是。自閉症在行為方面,常見的除固執性行為外,自我刺激行為的出現頻率亦相當的高,自我刺激行為係指操作身體某部位而達到焦慮解除,快感獲得等目的的持續反覆的行為,如搖頭、晃手、敲手等等。自我刺激的行為通常較易出現在無所事事、挫折、逃避學習或環境驟然改變的時候。

(四)智力方面

         智力在正常範圍或正常以上之自閉症者約佔百分之十五左右,百分之二時左右屬於輕度智能不足,百分之六十五左右智力在中重度範圍,換言之,自閉症者有四分之三兼具有智能上的障礙。


學習特質

自閉症在學習上常表現出的以下的一些特點:

(一)缺乏主動學習的能力

         自閉症者普遍學習意願不高,自發性行為缺乏,常沉溺於自我刺激行為或從事些旁人看來無目的的行為,因此無法自動的學習。

(二)類化困難

         所學知識不易主動應用於日常生活情境中。

(三)固執不易改變

         經常拘泥於同一形式或同一狀態,以至於對於教學上的各種變化產生抗拒與排斥,造成學習上的困難。

(四)對失敗易產生挫折

         自閉症學生常面對難度較高或新的問題而無法達成的時候,常會產生挫折,當挫折出現時,他們通常以自我刺激行為、生氣、尖叫等方式面對挫折,比較少使用其他有效的策略。

(五)注意力無法集中
       易分心。許多自閉症學生有注意力方面的問題,包括注意時間短暫,易被其他刺激吸引而轉移注意力,所以很難注意老師所提示的刺激,或是提供的教材內容。




自閉症兒童的語言特徵

口語

(一)理解口語能低落

         有些人完全不能理解,有些則可以理解字面上的意義,但對深澀的片語、雙關語等則無法意會,此外大多數的自閉症兒童有不懂溝通情境的問題。

(二)使用口語方式異常:有以下幾點情形

       1.無語言:通常會被認為聽力有問題或是失語症

       2.立即仿說:有變化的仿說被視為自閉症兒童表

                達溝通的意圖,而沒有彈性的仿說多半不具有

                溝通意圖。

       3.延宕仿說:在一段時間之後喋喋不休的重複某

                些字、成語、句子、整首詩或是歌曲,同樣也

                會有溝通性或是非溝通性之分,而這種行為通

                常和情境、壓力有所關聯。

       4.說話不帶感情:只是在告訴你,而非是和你談

                話,也沒有一般人說話時一問一答、一來一往

                的特性。

       5.無法掌握音調、音量:說話時有如木偶一般,

                十分機械化,無法經由語音的音調、節奏、抑

                揚頓挫來表現情緒或是感受。亦不能在不同的

                情境中使用不同的音量。

        6.字義無法變化:如學校和校正,不能分辨其讀

                 音。

        7.代名詞反轉:「你」、「我」、「他」等代名

                 詞有混淆的現象。

        8.不清楚肯定與否定的概念:常使用「不」,而

                  較少使用甚或不會使用「是」或「好」。

        9.文法結構不成熟:會使用自己的語言,通常只

                 有常跟他接觸的人才了解其語言所隱藏的涵

                  義。

        10.很少發問

        11.固著性:不會因應情境的變化,而重複的念

                     著某句話。

        12.不會使用因果性的語言:如因為、所以、因

                      此、如果等詞彙。

非口語

(一)不容易理解手勢、表情、姿勢等所傳達的訊

              息。

(二)會使用非語文的溝通方式,如攻擊、傷害自

              己、拉別人的手等,有些行為是不合社會規範

              的。

(三)部分的個案任字能立極佳,且擅長記憶,對於

              敘述性的文章也能夠一字不漏的將它背下來。


與失語症的比較

相似之處

  1.二者的聽力皆正常

  2.二者的聽覺區辨能力都很差。

  3.皆有回饋曲解(feedback distortions),無法修

           正行為。

  4.街可能表現鸚鵡式語言。

  5.均表現出口語表達的障礙及知覺上的困難。

 不同之處

  1.自閉症兒童的行為問題常是持續性的,失語症兒

           童則否。

  2.失語症兒童常試圖以呢喃聲或是手勢和人溝通,

           與人保持極佳的關係,自閉症兒童則多數不知如

           何與人溝通,人際關係很差。

  3.失語症兒童的記憶力差,自閉症兒童有的記憶力

           極佳。


實施溝通、教學的環境

         要有一個愉快而且安定的環境,這個環境應該是接納的、尊重的、關係良好的,並且應該減少限制與體罰,避免緊張與焦慮,的產生。不隨意做未預告的改變,包括每日的流程、教師、教室的佈置等。至於溝通教學的進行,應該做到下列幾點:

1.重視溝通的目的:

         對學生而言:了解老師的指示、表達自己的意

                                    見。

         對老師而言:了解學生的意見、需求,傳達自己

                                    的意見及要求。

2.重視不同的溝通方式:不論是非口語的或是口語

         的。

3.重視溝通的意圖:表面的、內在的、好的、不好

         的。

4.促進溝通的發展:包括溝通的情境、溝通的內容

         等。


語言訓練的目標

         過去我們對語言發展遲緩的兒童所實施的語言訓

目標大多是要求他們能夠說話,但是現在已經偏重

夠使兒童理解語言中的意義以及能夠表達,因此對

於自閉症兒童的語言訓練首重在加強其語言的理解能

力。


語言訓練的原則

1.不斷的對兒童說話:提供模仿及學習的對象。

2.對著兒童的視線說話

3.選擇配合情境的話題

4.不必重複練習太多次

5.不必特意矯正其發音

6.有耐心的聽他說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nie 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