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沙漏是一種計時儀器,又有沙鐘、沙壺等別稱。沙漏通常由兩個連在一起的流沙池組合而成,而內裏則視乎計算的時間密封裝有一定的流沙。
[編輯] 流沙池
形狀各有不同,最傳統及普遍的是漏斗形(大概和半個球體狀相似,但稍尖),球中央開一孔,連接另一流沙池,另一邊則由木板蓋著。其餘千奇百怪的都有,甚麼三角形、四角形、五角形、柱形……不規則形皆有,而且兩個流沙池可有不同的外形。目前最常見的質料是玻璃。
[編輯] 流沙
粗沙、幼沙、細沙甚至小石子也可作流沙,只要能夠在兩流沙池內互相流動就可作流沙,流速快慢不拘。
[編輯] 歷史
[編輯] 發展流程
計時儀器的發展﹕
前三種是古代所用的,機械鐘現已廣泛被人們採用,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份。
沙漏正是停在沙鐘這一階段。沙漏是由漏刻(水鐘)演變而成的。
[編輯] 漏刻
漏刻同樣是一計時儀器。中國古代時,人們發現瓷器內的水會由裂縫中有規律地漏出來。於是便研製了漏刻出來,在一個留有小孔的漏壺內注入水(或水銀)後,水會一滴一滴地漏進另一容器 - 箭壺中。在箭壺蓋開一小洞,再插一箭桿,箭桿上刻上時間,再用一浮木把箭桿托起便能知道大體時間了。
更加聰明的人,知道壺內水越多,流速越快,水越少,流速越慢。知道會影響計時的精確度,於是在壺上再加一漏壺,水一流走,馬上補充水份,計算時間得以準確。
[編輯] 沙漏
漏刻有一壞處,在氣候寒冷時壺內水份會變冷甚致結冰,以致流速極慢或不流,但用水銀又過於昂貴,因而改用沙代替水,並將之簡化,稱之為「沙漏」。
[編輯] 運作原理
流沙由一個流沙池流到另一個流沙池,直至流光,因為內裏是密封的,所以流完的時間每次都會相同,流沙池上繪有刻度,從而得知時間。同樣可控製流沙量而獲得不同時間。每一邊流完後都可倒轉,再次使用。
[編輯] 用處
- 當然少不了計算時間。
- 亦有其欣賞價值,常被用作裝飾品。
- 商業價值也不低,經商人包裝後的沙漏,很多選擇且款式新穎。
- 古人斐迪南·麥哲倫的航行中,他就在他的每一艘船上放置18個沙漏,用以計算時間及紀錄日誌。
[編輯] 最著名的沙漏 - 五輪沙漏
- 五輪沙漏於1360年由詹希元研製成功。
- 脫離了傳統天文儀器的輔助,變成一種機械性的時鐘,和現代時鐘運作原理幾乎100%相同。
- 流沙流出時帶動初輪,其他各級機械齒輪亦被初輪帶動族轉。最後帶動在水面上水平族轉的中輪,這中輪軸心有一指針,指針在一有刻線的圓盤上轉動,可顯示時間。
- 還設有兩木人站在五輪沙漏上,每過一段時間,便會自動擊鼓報時。
- 「五輪沙漏:北方水善凍,壺漏不下,新安詹希元以沙代水,人以為古未有也。」
- 引用文獻﹕明游潛《博物志補》
[編輯] 參考文獻
- 最後更改15:32, 2006年7月23日.
- 本站所有的文本内容在GNU自由文档许可证下发布(详情)。
Wikipedia®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注册商标;而維基™是維基媒體基金會的商標。 - 隱私政策
- 關於維基百科
- 免責聲明
留言列表